轻轻推开邯郸市海翔学校琴房的门,总能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端坐在二十一弦古筝前。当她的指尖划过琴弦,《定风波》的磅礴旋律便裹挟着千年文化积淀奔涌而出,或又在《渔舟唱晚》的婉转清音里化作江南烟雨。
这位刚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斩获一等奖的13岁姑娘常玉凝,正以青春为弦,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常玉凝在比赛中。
琴缘初启:稚手拨动千年弦音
2015年深秋的某个周末,四岁的小玉凝随父母去少年宫学习。就在经过音乐教室时,一段《高山流水》的旋律穿过半掩的门扉,如清泉般浸润了幼童的心灵。
她不由自主地驻足,隔着玻璃窗轻轻踮起脚尖,看着老师修长手指在琴弦上翻飞的模样,竟站在原地痴痴听了半小时。这个瞬间的悸动,如同命运埋下的伏笔,让古筝从此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第二声带”。
然而启蒙阶段并不如初遇时那般浪漫:最初三个月的“勾托抹托”基础指法练习,让常玉凝手握义甲的手掌磨出红痕。母亲李周至今记得,女儿边抹眼泪边调整手指绑带时的模样。只是那些晶莹的泪珠总在琴声重新响起时,悄然蒸发在21根琴弦震颤的空气里。
而随着基本功的日渐扎实,年幼的常玉凝开始踏上表演与比赛的征途。在强手如云的舞台上,她不仅凭借扎实的演奏功底赢得专业认可,更以细腻的情感表达触动听众心弦。
六岁那年,她带着《挤牛奶》首次登上全国天宫音乐奖决赛舞台。当铿锵之音从她指间迸发时,评委惊叹的不仅是精准的轮指技法,更是孩童对苦难叙事的情感把控。
此后十年,琴房成了她的“第二个家”。春去秋来,贴满医用胶布的手指在弦间翻飞成蝶,断弦的裂响与老茧的厚度共同丈量着成长刻度。
如今,陈列在常家客厅的一座座奖杯,记录的不只是竞技场的胜负,更见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化重生。当同龄人沉迷短视频时,常玉凝却从《乐府诗集》中寻找演奏注脚,在敦煌壁画飞天的飘带上琢磨摇指的气韵流动。二十一弦震颤的余韵里,仿佛能听见千年时光与少女热望的共鸣。
舞台淬炼:从校园到全国的蜕变
随着技艺的日渐成熟,这个执着的少女站上了越来越大的舞台。2024年备战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期间,为攻克《井冈山上太阳红》中疾风骤雨般的急板段落,她连续三周每天加练四小时,琴码旁的漆面被汗水浸得发亮,右手拇指指甲在丝弦的反复刮擦中开裂渗血。母亲心疼地举着创可贴站在琴房门口,却总被那句“再来一遍就完美了”轻轻挡回。
而常玉凝的可贵之处,远不止于对演奏技术的严苛打磨。在钻研《井冈山上太阳红》时,她深知这首曲子承载的革命叙事意义重大,因而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引子部分,她巧妙地加入即兴华彩,指尖灵动地在琴弦上刮奏,将那种“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待到高潮段落,她以排山倒海般的快速指序,仿若拨云见日,让听众仿佛亲眼见证红日喷薄而出的壮阔景象。比赛时评委们也不禁被她的精彩演绎深深吸引,一个个竟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沉浸在她营造的音乐世界里。
最终,凭借着完美的演出,常玉凝在数千人中脱颖而出,一路闯入省赛、全国决赛,最终夺得小学高年级组古筝一等奖。
更令人钦佩的是,在课业与琴业双重重压下,常玉凝却始终没有落下功课。翻开她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间密密麻麻记录着:“晨练摇指30分钟(配合英语听力)”“午休背谱15分钟(利用记忆黄金时段)”。
而这其中,邯郸市海翔学校“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如同春雨润物般为这棵音乐幼苗提供了丰沃土壤。在这里,身为古筝特长生的常玉凝获得了专业琴房,浸润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交织的独特氛围中。在备战决赛期间,音乐组高嫦娥老师,不仅悉心教导有关的乐理知识,更秉承着“既重技法更养心性”的教育理念,让常玉凝逐渐领悟到筝乐背后的文化肌理。
如今,从懵懂琴童到国赛冠军,十年光阴在她指间凝练成独特的艺术哲学。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少女轻轻拨动第七弦,清越的泛音在琴房荡开涟漪:“我想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将来创建‘新韵’融合乐团。”
说话间,她望向窗外沙沙作响的梧桐,叶片摩挲声与琴弦余韵奇妙共振,“我希望未来可以让古筝与交响乐对话,用微分音呈现水墨留白,就像这棵百年古树——既深扎传统的土壤,又要触摸现代的天空。”
记者 薛雅兰/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