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音乐会

文化周刊丨黎族音乐人王通:用音乐连接故乡与世界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王通的工作室“福楼”位于海口市一个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区。经过2年的打理,这里已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音乐会客厅——复古红丝绒窗帘垂落于深棕色木质地板,暖黄色射灯照亮立式麦克风,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分布四周。“它们各具特色,又能融合在一起。”在他的带动下,一群不同国籍、性格迥异的音乐爱好者汇聚于此,碰撞出音乐的火花。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个偏远黎村长大的王通,在其他人哼着传统调式时,自学吉他弹唱流行音乐;组起民谣乐队后,又将故乡的点滴编织入悠扬的旋律。“黎族音乐需要坚守传承,更无惧开拓创新。”

王通(中)和他的音乐小伙伴。受访者供图

自然是最美的音乐

王通的童年在陵水本号镇小妹村度过。音乐以自然的形态汇入这个山村孩童的生命:放牛时,坐在石头上发呆,耳边不时传来鸣禽的歌唱;守稻时,一阵风扫过稻田,稻穗和稻叶摩挲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晚饭前,家人砍起木柴,发出有规律的“乒乒乓乓”……

“雨声里也有故事。” 王通说。这些带着记忆的声音,给一个懵懂的孩童带来一种隐秘的欢愉。起初,他把这些声音封存在心灵深处,后来,他听到不同的乐器、曲调、歌词,惊喜地发现,原来他可以透过音乐,重温接触大自然的美好。找到音乐这位“知己”,他萌生学习乐器的想法。12岁时,一位年长两三岁的同乡大哥在外地接触了吉他。在这位大哥的指点下,王通买回一本自学指南,每天放学后找块大石头坐下,笨拙地拨动琴弦。

2011年夏天,王通走进大学校园,充满哲思的校园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欲。大学二年级暑假,他与同村音乐人马雅、陈达组建了一支名为“黎行者”的民谣乐队,顾名思义,要唱黎族的故事。一开始,三人抱着吉他窝在村里,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经朋友介绍,他们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什运村的已故“黎族歌后”王妚大家中采风。

当时,王妚大年近九十,仍精神矍铄。听说几个黎族小伙专程来找自己学黎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拉着他们看自己的奖杯,展示记录的曲谱、歌词,唱了一首又一首。依依惜别后,三个年轻人窝在琼中县城一家简陋的招待所,写出了乐队的第一首歌《黎家阿婆》,大意是:“树下阿婆在唱歌,歌声为何如此凄凉,她呼唤年轻的黎族人,回家来把黎歌唱。”

后来,乐队又陆续推出了十多首歌。毕业后,回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想起王妚大叮嘱他们“把黎歌唱下去”,王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教师的聘书,给自己3年时间做音乐。

职业音乐人的探索

2016年,王通想起大学时接触过的一种新颖的乐器——非洲鼓。这种来自西非曼丁族乐器的声音复杂多变,能与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融合。因此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非洲鼓教师,还以鼓手的身份,与陈达和其余两名音乐人组成新乐队“海上留声机”。

随着海南音乐爱好者不断增加,许多人关注到非洲鼓和王通的乐队。他们将马雅作曲、陈达作词的歌曲加以改编,推出《梦回黎乡》一曲。编曲时,故乡的声音源源不断涌入王通的脑海,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孩童,而是能编织音乐的细节,向生活在城市的听众揭开黎村的面纱——“一开始,你可以从舒缓的前奏,感受到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温柔的傍晚,间奏又加入一些跳跃感,好像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结尾加入一些呐喊,这是黎族人对亲朋好友打招呼的方式……”

在他看来,黎族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方式还有许多。最近,他陆续录制一些黎族乐器的声音,经过筛选后,可以与电子音乐等风格相结合,制作在世界范围风靡的融合音乐。

为什么要开展这些尝试?王通笑称:“因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2014年底,他与志同道合的妻子步入婚姻的殿堂。二人专程回到小妹村举办了一场传统婚礼。他意识到,无论漂泊多远,他始终携带故乡的文化基因,“当我想用音乐表达些什么,这些黎族的声音就不由自主响起来”。

标签: 音乐人 故乡 黎族 王通 黎族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