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音乐会

少看三八文,来了解他逸才绝世、内外兼修!董其昌,我懂你!一话

少看三八网文,真实大家必然内外兼修

晚明时期出类拔萃的书画大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其原籍为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马桥),而后徙居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万历十七年高中进士,获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辞世后谥号 “文敏”。

作为中国书画领域承上启下、影响力甚巨的一代书画宗师,董其昌博采前人之长,融会贯通,洞悉画坛的时弊,以禅喻画,适时且明智地提出并倡导 “南北宗论”,并且于实践当中充分予以印证,创就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高峰,开启了文人画创作的崭新篇章。

“萧散疏秀、平淡天真” 乃是董其昌书法的基本特质,亦是董其昌始终如一的艺术追求。此种书风具体彰显于董其昌书法的意境、布白、结体、用笔以及用墨等方面。此种书风的形成主要与董其昌的性情、学养相关,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那便是他的禅宗信仰。

…… 以禅入书画,乃是董其昌艺术的一大显著特点,亦是董其昌作品之所以格调超于其他艺术家的一项重要缘由。

董其昌的书法在布白上疏阔清朗,结体灵动多变,用笔轻巧顺滑,这些皆体现了其 “平淡天真” 的书风。“平淡天真” 还展现在他对于用墨的讲求之上,以淡墨进行书写,可以说是董其昌的一种创举,在董其昌之前鲜少见到有书家如此运用。

晚于董其昌的书家王铎缔造了涨墨法,借助墨的干湿来展现心中的激情,然而在墨的浓淡方面似乎并无显著的变化。董其昌善用淡墨,其作品墨气四溢,呈现出清秀淡雅之姿容,烟火之气即刻消散,恬适之韵味油然而生,进而令观者获取了清新脱俗的艺术享受。

学历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二甲第一名特长绘画、书法、绘画理论、书画鉴定、诗文写作代表作品《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明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主要著作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家庭情况据松江光训堂《董氏族谱》卷二《世谱》所载,董其昌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祖和为董其昌原配夫人龚氏所生,另外三个儿子都是庶出科考经历时间事件结果1567年13岁参加童生试中,成为松江府庠生1571年17岁参加松江府学试中,但因书“拙”居第二1579年25岁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不第1585年31岁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不第1588年34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1589年二月35岁参加北京会试中进士1589年三月35岁参加殿试中二甲名即“传胪”头工作经历时间职位重要事件1589年35岁翰林院庶吉士1591年馆师田一儁病卒,护其柩南行福建归葬1593年39岁翰林院编修1594年充皇长子朱常洛展书官1596年奉旨持节赴长沙封吉藩1597年奉旨主考江西1598年充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1599年45岁湖广提学副使不赴,回乡养病1604年50岁湖广学政1606年因得罪当地的势家而遭生员毁公署,请辞,归乡1609年55岁福建提学副使赴任四十五天即辞,归乡1620年66岁太常寺少卿
1623年69岁礼部右侍郎
1624年70岁礼部左侍郎
1625年71岁南京礼部尚书任事不足一年即致仕,归乡1631年77岁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参与编撰《明熹宗实录》1632年78岁北京礼部尚书崇祯七年(1634)致仕,得赠“太子太保”衔,赐承传还书画经历时间作品1571年17岁始学书,初师颜真卿《多宝塔》1576年22岁始学画1582年28岁作《行书汪虹山墓志铭册》,现藏上海博物馆作《山居图扇册》,现藏上海博物馆1592年38岁作《纪游图册》,现藏安徽博物院1593年39岁作《画法秘诀图卷》,现藏大英博物馆1595年41岁初致冯梦桢书,现藏日本京都私人1596年42岁为杨继礼作《燕吴八景册》,现藏上海博物馆1598年44岁题王珣《伯远帖》1599年45岁作《溪山秋霁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1603年49岁刻成《戏洪堂帖》作《董其昌罗汉赞完整卷试笔帖》,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1604年50岁作《烟江叠障图》,现藏上海博物馆1606年52岁作《石钟山记卷》1609年55岁作《临米芾吴江垂虹亭诸帖卷》,现藏上海博物馆1612年58岁作《临米芾天马赋诗卷》,现藏上海博物馆1613年59岁作《岩居图》1617年63岁作《青卞图》,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1620年66岁作《秋兴八景图册》,现藏上海博物馆1624年70岁作《楷书阴符经府君碑卷》,现藏上海博物馆1627年71岁作《杂书册页·临颜真卿多宝塔碑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628年74岁作《行书东方朔答客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1630年76岁作《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现藏上海博物馆1632年78岁作《白羽扇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635年81岁作《关山雨霁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作《临颜真卿蔡明远帖》1636年82岁作《细琐宋法山水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作《紫茄诗卷》

(注:表格信息参考上海博物馆公众号、郑威著《董其昌年谱》、百度百科)

董其昌书风与行道选择

不同之人,对于书法有着各异的追求。倘若书法的追求仅止赏心悦目,那它便无胜于其他艺术之处。书法的意义,存在诸多层次,而其至高点,便是与天地宇宙之心、圣人之意相贯通。故而,有的人期望借由书法弘扬大道、振兴世风,展现出强烈的儒家入世精神。宇宙之心、圣人之意、文化学术、情怀趣味以及忠奸善恶,无论是一种憧憬,还是一种意气,皆应当存有某种境界、气象。将这般境界、气象借由 “通感” 而诉诸书法的神韵,此逻辑是成立的。

透过用笔、结字的细微迹象,判别书写者的忠奸善恶,这是书法鉴赏者的一种惯常诉求,亦是一种 “前见”。

董其昌的一生,恰处于明朝大厦将倾的多事之秋。早年在官居翰林院期间,乃是其锐意进取之时,《容台集》中这一时期的部分诗文着实做到了白居易所倡导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时政,言辞直爽。

天启元年,董其昌奉诏采集万历朝的留中之疏,录成三百帙,又删繁就简、择取精要,编成《神庙留中奏疏汇要》,“于钩玄提要之中,深含补阙匡时之志”,“期望能够革除奸弊而重振纲纪,用心极为深远”(薛瀛伯跋)。又针对其中议题关键、议论精当、可为后世之师者,依据自身的亲见亲闻,仿照史赞之例,加以 “笔断”,“当党争最为激烈之时,却能作出公允之论,以彰明正义”(邓之诚序)。

然而也仅止于此,他并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壮志,没有与黑恶势力对峙的豪迈气概。从 35 岁至 80 岁,为官 18 年,归隐 27 年,避开了诸多血雨腥风,躲进唯美的书画世界里。董其昌曾这般说道:“故论书者曰:‘一须人品高。’岂非以品高则闲静无他好萦故耶!” 此乃将人品高的意义阐释为使人远离声色犬马而专注于书法。他又言:“颜清臣忠义大节,为唐代之冠冕,人因其书而传;蔡元长书法类似米南宫,书却因其人而被遮掩。两伤、双美,在于个人的抉择罢了。”

这段话认可在接受过程中 “书” 与 “人” 两方面因素会相互影响,然而并未深入探究书法风格与人品存在何种实际关联。有关书法的精神写照,苏东坡较为倾向论忠奸,而董其昌主要论雅俗。善恶与雅俗,皆可通过书法有所传达,不过或许不同之人各有侧重。雅俗属于趣味,是方法论;忠奸属于品格,是价值观。探讨雅俗,能够在书法之内,讨论忠奸则需结合字外。董其昌书法的趣味,与其为人处世的方法论是统一的。

我们将《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明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册》、《董其昌罗汉赞完整卷试笔帖》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标签: 琵琶行 董其昌 逸才 逸才绝世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