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出塞琵琶怨,落雁伤离别。
未归从胡俗,愁病葬青冢。
《王昭君》(通韵一)
出塞琵琶怨,思乡落雁愁。
未归独自泣,对月诉心忧。
《王昭君》(通韵二)
敕令改胡俗,声悲弦颤动。
秋风入梦来,愁病葬青冢。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10月22日上午巳时在广州写的。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写王昭君的诗词。
“出塞琵琶怨,落雁伤离别。未归从胡俗,愁病葬青冢。”
本诗写的有些哀伤了,算是抛开家国情怀,写的昭君个人。
昭君是一个宫女,她可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漂亮,如果她非常漂亮,汉元帝就舍不得放她走了。但是,昭君就应该是那么的美丽善良,她就应该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因为她的贡献很大,昭君出塞给汉匈之间带来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和平。
呼韩邪归汉与昭君出塞,既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又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昭君出塞,她的个人命运是比较悲惨的,远嫁塞北,一生坎坷。
昭君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一生三嫁无战乱,愁病身亡葬青冢。所以,昭君的贡献很大,百姓心里有她,非常怜惜她,在真实的历史上增加了画工毛延寿受贿作弊、汉元帝不知昭君之美、屈辱和亲等故事情节。
在百姓心里,昭君就是最美的,百姓表示汉元帝脸盲还被画工骗,汉元帝屈辱和亲。所以昭君可以成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因为世人认可。
中国四大美女,西施和昭君是毋庸置疑的,贡献很大。貂蝉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杨玉环没什么大贡献。
光是漂亮,世人是很难认可的。貂蝉虽是虚构,但也是救国救民,貂蝉可以说是西施的化身,杨玉环的漂亮则属于祸国殃民的那种。
王昭君的介绍。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一作樯),字昭君(一说昭君非字嫱),西汉时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自请为婿,汉元帝将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去世,搜谐若鞮单于继任。不到两年后,王昭君病逝。晋朝时为避讳司马昭之名,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世称明妃。
我写昭君,就写的有些悲伤。昭君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最终昭君愁病葬青冢。我一想到这个,我就不想写巾帼不让须眉这些。昭君和西施不一样。两人都是巾帼英雄,经历坎坷,令人怜惜。西施的结局成谜,还给后人留有一点念想,但是昭君是愁病而死的。
通韵一这首诗,琵琶和落雁既指物也指人。琵琶怨也指代昭君创作的《怨词》。昭君在前往匈奴和亲的途中创作了《怨词》,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韵二,写的是昭君求归的事情。昭君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昭君听到这个消息时,她正在弹琵琶或古琴,顿时,声悲弦颤动。原本美妙动听的音乐变得悲伤。前面的音乐美妙是因为昭君觉得自己求归的请求会被允许,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期盼,结果却是从胡俗,音乐变得悲伤。这里主要是用音乐来体现昭君的心情变化。这个场景是我想象出来的,真实的历史中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
秋风入梦来。秋夜的凉风吹进了梦境之中。秋风入梦,昭君做梦都觉得心凉。这个主要用来形容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王昭君是在秋季病死的,写秋风入梦来也有这个原因。
写写创作过程。“未归独自泣”最开始写的是未归身染病、未归身自泣、未归心自泣、秋白身自病等等。“对月诉心忧”最开始写的是谁可解心忧,望月诉心忧、述心忧、诉心愁等等。“敕令改胡俗”最开始写的是敕令从胡俗、敕令入胡俗等等。“声悲弦颤动”最开始写的是古琴弦乱动、声停心自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