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音乐会

教育是用来社会分层的?昂贵的私教课到底在催生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30 18:48:52  浏览量:3

凌晨三点刷到个朋友圈瞬间清醒——海淀区某小学家长正在炫耀自家读三年级的娃完成美国数学竞赛试卷。当多数孩子还在背乘法口诀时,这些孩子已经在竞赛考场里谈笑风生。最近教育圈最扎心的段子是:普通人家小孩的暑假叫假期,精英家庭小孩的暑假叫“第三学期"。

前几天家长群里疯传某国际学校内部课表,十岁孩子要同时学量子物理启蒙和古典诗歌创作,这场景比二十年前河北学生五点起床跑操还魔幻。朋友老张去接兴趣班下课的女儿,听见走廊里俩初中生在聊补课账单,2000元/小时的数学私教课排到了寒假,突然觉得手里299元/节的奥数班收据像张打折券。

“现在学校考试像开盲盒,"当高中班主任的表哥苦笑,“去年重点班有个学生物竞拿奖的,人家爸爸是协和医院主任,妈妈是北大教授。"这故事让同事王姐失眠好几天,她老公是程序员,自己是会计,寻思着全家上下三代凑不出半个科学家基因。

某教育培训机构前合伙人跟我透了底:今年暑假他们高端线营业额涨了四成,有个五年级学生单科砸了八十万补课费。更绝的是这些家长从来不问效果,开口就是“别的孩子有我们不能没有"。

搞教育研究的朋友老李说了个黑色幽默:十年前高考状元多是刻苦的寒门学子,现在清北新生里父母有副教授职称的占六成。更夸张的是某附中老师爆料,他们初中部选拔考试出现了需要用到《时间简史》知识的阅读理解题——注意是初中入学考试。

最让我破防的是最近刷屏的家长发言:“我们小时候拼的是脑子和努力,现在拼的是爹妈的银行卡厚度和情报网强度。"这话在同学聚会引发共鸣:做小生意的老刘说他儿子围棋班有个同学,私教是国家队退役选手;在外企当主管的苏姐,为了让女儿进顶尖舞蹈团,动用了老公在文化部的关系。

这魔幻现实背后藏着残酷逻辑:当奥数、钢琴、击剑都变成升学筹码,教育早就演变成军备竞赛。就像储殷教授说的,减负减掉了公办教育的难度,却催生了天价私教市场。以前大家焦虑的是孩子不够努力,现在焦虑的是自己钱包不够鼓。

但转念一想,与其被焦虑绑架,不如换个活法。认识个深圳家长把儿子送去了职业教育特色高中,结果这孩子在全国机器人比赛拿了金奖,现在被大厂抢着预定。还有杭州妈妈放任女儿钻研昆虫养殖,结果小姑娘发明的蚂蚁生态箱拿到国际发明展银奖。

说到底,教育分层这事儿自古就有,只是现代换了战场。真正厉害的父母,已经开始教孩子玩“错位竞争"的游戏——与其在钢琴考级里挤破头,不如带着显微镜去郊外挖化石;与其拼奥数金牌,不如研究怎么用Python给小区设计智能停车系统。

前两天逛公园,碰见个家长带着孩子在湖边研究芦苇生长周期。那孩子举着显微镜手舞足蹈的样子,突然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或许在这个魔幻的教育丛林里,保留孩子眼里那簇好奇的火光,才是我们普通人最该死守的阵地。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教育 钢琴考级 奥数班 社会分层 私教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