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音乐会

甩卖没人要,一年倒闭2万家!曾是中产标配钢琴,怎么卖不动了?

发布时间:2025-09-03 19:50:00  浏览量:2

谈及钢琴,谁不曾在脑海中勾勒出这般优雅之景:身着华丽礼服,修长指尖轻触琴键,美妙音符如潺潺溪流般流淌而出。

曾几何时,于家中置一台钢琴,让孩子学琴习艺,俨然成了中产家庭的“标配”。这一雅事,既彰显家境优渥,更象征着家族的文化涵养。

可如今再看——二手平台上,原价5万2的钢琴几千块甩卖都没人问,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价格却不足原价十分之一;这曾火遍全国的乐器,怎么就突然“凉”了?

钢琴的走红,离不开两场“东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郎朗与五岁的李木子携手合奏《星光》。这短短数分钟的精彩演绎,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将“学钢琴=登大雅之堂”的观念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几乎在同一时刻,教育部颁布政策:于部分地区,考生若钢琴业余考级达到9级以上,中考可获10分加分。家长们一算账:这比报补习班划算多了!

政策与滤镜叠加,“全民鸡娃学钢琴”的浪潮就此掀起。2000年时,全国琴童数量尚不足1000万;到2017年,这一数字呈井喷式增长,径直飙升至4000万之多,增长态势令人惊叹。

行业迎来高光时刻:2017年中国钢琴年销量40万台,是美国的13倍,相当于每天卖1000台;珠江钢琴市值破百亿,海伦钢琴年营收4.7亿,连锁琴行一年能开300家,一节钢琴课动辄两三百,依旧供不应求。

2018年起,钢琴市场突然“塌了天”,背后是三重现实的重击。

首先是政策“釜底抽薪”。2018年教育部明确“逐步取消艺术中考加分”,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减作业、减培训的要求,直接掐断了“为加分学琴”的核心动力

本就不是出于兴趣的孩子纷纷停练,家里的钢琴盖上琴盖,成了堆杂物的架子。

其次是“生源危机”。2017年前中国出生人口常年稳定在1600万以上,巅峰时近1800万,而去年出生人口仅954万,减少了800多万。

钢琴学习需从小抓起,4-6岁是黄金期,消失的新生儿,就是消失的潜在琴童

最后是“回报率暴击”。麦克斯报告显示,近五年音乐表演多次入选“本科红牌专业”——岗位少、工资低、易失业。

网上一则“外卖小哥送餐间隙弹钢琴”的视频更扎心:即便琴技再好,也未必能换来体面工作。家长们瞬间清醒:花大价钱学琴,不如学些更“务实”的技能。

钢琴市场没彻底凉,只是变得“精准”了。

高端市场呈逆势上扬态势。2016至2021年间,施坦威于中国的净销售额由0.46亿美元攀升至1.11亿美元,年增长率逾20%,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潜力。

有钢琴调音师晒出日常:客户家摆着两台二手施坦威(单台158万),家里装修比五星级酒店还豪华,爱马仕沙发、迪奥拖鞋随处可见——对新富阶层来说,钢琴不是乐器,是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是社交场上的谈资。

真正“凉”的,是那些为跟风、为加分而生的“伪需求”。曾经被营销话术“绑架”的家长,终于不再迷信“五岁不学琴,十岁就完了”,转而把精力投向编程、电控等更贴近就业的领域。

钢琴市场的起伏,像一面镜子:曾被捧上神坛,是因为它绑定了中产的“优雅焦虑”与“加分刚需”;如今回归冷静,是因为政策、人口、现实需求戳破了泡沫。

说到底,钢琴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被焦虑裹挟的“跟风消费”。如今,它已卸下“中产标配”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热爱者的忠实伙伴、高端消费者的优选之品

这般转变,或许才是它本应呈现的模样。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如影随形,从未有过消散之迹。

它不过是从往昔的钢琴教室,悄然转移至更为“务实”的全新战场,于无声处继续撩拨着家长们的心弦。

标签: 钢琴 琴童 施坦威 钢琴调音师 卖不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