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娃去游乐场,听见一位妈妈对着哭闹的孩子吼:“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早知道不带你出来了!”旁边另一位家长也在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看人家隔壁小明多厉害!”
其实咱当家长的,没人想故意说伤害孩子的话,但有些话天天挂在嘴边,自己没觉得啥,却像小刀子一样,悄悄伤着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甚至影响他的性格。尤其是这6句,九成家长都用过,快看看你有没有说过!
1. “你怎么这么笨/不听话/没出息!”——否定孩子的“全盘否定句”
孩子搭积木倒了、吃饭洒了、出门磨蹭了,很多家长一着急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跟你说多少遍了还不听,真没出息!”
咱以为是“骂醒他”,其实孩子会当真——他会觉得“我就是个笨孩子,什么都做不好”。我邻居家孩子以前特别活泼,就因为他爸总说“你这么不听话,长大肯定没出息”,现在变得特别胆小,做什么都不敢尝试,就怕自己“又做错了”。
别总用这种“贴标签”的话否定孩子,哪怕他做错了,也该说“这次没做好没关系,咱们再试试,妈妈相信你能做到”,比骂他“笨”管用多了。
2. “你看人家XX,比你强多了!”——对比孩子的“伤害句”
“你看人家小雨,画画比你好”“隔壁浩浩都会背100首诗了,你才会几首?”这种对比的话,几乎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说过。
咱以为是“激励他”,其实孩子只会觉得“我不如别人,爸妈更喜欢他”。我家亲戚的孩子,从小被妈妈拿来跟表姐比,后来每次见到表姐都躲着走,甚至偷偷撕表姐的作业本,就因为“妈妈总说我不如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别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多夸夸孩子的进步——“你这次比上次多背了2首诗,真棒!”,他才会越变越好。
3.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让你……”——后悔式的“抱怨句”
孩子报了兴趣班不想学了、买了玩具玩两天就扔了,很多家长就会说:“早知道你不学,当初就不该给你报这个班!”“早知道你不珍惜,就不该给你买这个玩具!”
这话一出口,孩子会觉得“是我做错了,让爸妈后悔了”,心里会特别愧疚。有次我儿子不想练钢琴,我忍不住说“早知道你不练,当初就不买钢琴了”,结果他偷偷哭了好久,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好好练”,但眼神里全是害怕,根本不是真心想练。
不如换个说法:“当时报班是因为你说喜欢,现在不想学了,跟妈妈说说为什么好不好?”,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比抱怨更有用。
4. “别烦我,没看见我正忙吗?”——推开孩子的“冷漠句”
孩子想跟你分享幼儿园的趣事、让你陪他玩会儿,可你忙着做饭、看手机,就会不耐烦地说“别烦我,没看见我正忙吗?”
一次两次孩子可能会失落,次数多了,他就再也不跟你分享了。我朋友以前总嫌孩子“烦”,后来发现孩子有话宁愿跟玩具说,也不跟她说,才后悔莫及——孩子小时候愿意“烦你”,是因为信任你,把你当最亲近的人。
哪怕再忙,也别直接推开孩子,可以说“妈妈现在要做饭,等10分钟忙完,就来陪你好不好?”,让他知道你不是不想理他,只是暂时没空。
5.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压制情绪的“制止句”
孩子摔疼了哭、玩具被抢了哭、想看的动画片没看成哭,很多家长都会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
咱觉得“哭没用”,可孩子的情绪需要发泄,你不让他哭,他只会把情绪憋在心里。我同事的女儿,小时候哭总被说“不许哭”,现在上小学了,受了委屈也不说话,就自己躲在房间里,心理医生说这是“情绪压抑”的表现。
不如蹲下来抱抱他,说“妈妈知道你疼/难过,想哭就哭一会儿,哭完咱们再想办法”,先接纳他的情绪,他才会慢慢学会管理情绪。
6. “我都是为了你好!”——道德绑架的“借口句”
“我让你学奥数,都是为了你好”“我不让你跟那个孩子玩,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几乎是家长的“口头禅”。
咱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总说这句话,孩子会觉得“你是为了我好,所以我必须听你的”,慢慢失去自己的想法。我表姐从小被妈妈说“我都是为了你好”,现在30多岁了,连找工作、谈恋爱都要问妈妈的意见,一点主见都没有。
不如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换成“妈妈觉得这样做对你有帮助,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给孩子一点选择的空间,他才会慢慢长大。
其实咱当家长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有时候话说得不对,再好的心意也会打折扣。这些话不是不能说,而是要换种方式说——少点否定、少点对比、少点压制,多点鼓励、多点理解、多点耐心。
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让那些“无心的话”,变成他心里的疤。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