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音乐会

书刊导览 | 《日本都会叙事——一种阅读城市空间的方法》05【连载】

发布时间:2025-10-17 23:26:45  浏览量:3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延续至今,能供当下的我们观察和描绘。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的“退官”之作《日本都会叙事——一种阅读城市空间的方法》就为我们解读城市故事、回溯城市空间形成史提供了一把钥匙。本书中,作者以城市漫步的视角,对日本47都道府县的县厅所在城市(省会城市)的故事展开解读,即从走访出发,设身处地理解当前生活的城市空间是如何形成的,理解空间变迁的逻辑。边走、边看、边思考,或许是每一位城市研究者或规划者一生的重要课题。那就让我们跟随西村幸夫教授,去摸一下日本都会的“骨相”!

经出版社和译者授权,本号从5月30日开始陆续推送《日本都市叙事——一种阅读城市空间的方法》的部分内容。

《日本都会叙事——一种阅读城市空间的方法》

[日] 西村幸夫 / 著

傅舒兰 / 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3年

大津——多层难读城市

1 难读城市的多重面貌

世上有晦涩地名,也有难读城市。难读是指无法获取方向感,不知该往哪走。县都中,大津在日本难读城市中排名第一。

大津拥有大津站和滨大津站两个玄关口,最近在城北还建成大津京站(2008年西大津站改名),但没有一座车站能代表大津的城市形象,城市中心也难以找到。

图1 大津1/20000临时图(局部),1889年测绘,1892年发行。

通常,城市中会有本町和几处传统商业中心,拱廊街一般代表城市中心。但大津没有本町,延续着大津历史的拱廊街中町通,却难以视作现在的城市中心。

大津曾是通往京都的玄关口,是人流与物流的集散地。历史上,曾以“大津百町”来形容大津城市规模之大。在东海道沿线各城市中,大津曾是仅次于江户与京都的第三大城市。由于集散地属性,大津拥有自东海道分岔、相互平行的三条传统道路,强化了城市难读的特性。

图2 大津市中心空间结构示意图。大津曾是城下町、港町与宿场町。城市西北部原是三井寺门前町。

到访大津,往往不知该去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津城市面貌多样,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大津作为面向琵琶湖的港町,是江户时期名号“大津百艘船”的特权驳船(回船)基地。特别在西回航线还没发展起来的江户初期,大津是从日本海出发经由敦贺和小浜运送巨量物资的流通据点,琵琶湖岸各藩栈房鳞次栉比。

大津还是琵琶湖的水上航线枢纽,联系着今津与坚田等琵琶湖沿岸港口,是众多小船只停泊的港町。大津还是联系东海道的水上航线渡口,近世通往矢桥,近代通往长浜。

17世纪末期至关原合战这段不长时间大津还是城下町。确切地说,大津以1586年左右修筑的城下町为基础,附加了宿场町功能。1586年以前城堡位于坂本,城堡改建大津后,城内町人一并迁移至大津。可以说,大津最初就拥有大规模城区。

大津城毁于关原合战,旧址开辟新道路,护城河也被填埋。大津城完全变成町人地,城市更加难以辨认。

德川幕府时期,大津成为天领(幕府直辖领地),大津城本丸扩建至琵琶湖内,后来建成大津代官所和御藏(收纳幕府直辖地年贡米的仓库,图3、图4)。从功能与政治意义来看,本丸可以说是大津的城市中心。但现在,本丸旧址即使和再开发大楼明日都滨大津仅有一路之隔,也无法称为城市中心。

图3 大津城复原图。图中本丸位于今滨大津站北侧周边。1601年将城墙石料用于建设膳所城。图中城郭在江户时期已荡然无存。如今再看这片地区,几乎无法感受过去的痕迹。

图4 江户初期的大津町,可以看出一度有三条道路贯穿城郭。(出处:《新修大津市史》近世前期第三卷,大津市篇,1980年,401页)

追溯至中世,大津还是园城寺(三井寺)的门前町。路易斯·弗洛伊斯在1571年的信件中指出,这座城市人口有2000人。但现在,大津几乎没有门前町的历史痕迹。

最后,大津是东海道的宿场町。东海道是日本过去最重要的区域干道之一,在大津东北面草津分出支路中山道,在大津旧城区分出沿琵琶湖西岸北上的支路北国街道(又称西近江路、北国海道)。上述古道都是自古延续至今的区域干道,历史感浓厚。

拥有多重面貌的大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难读城市。

2 通过铁路连接京都

即使是难读城市,依然可以找到阅读的突破口。着眼近代,每座城市在近代化转型时存在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正是解读城市的线索。大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与京都连接。

如前所述,大津起着京都东部窗口的作用。但大津与京都之间有东山、逢坂山两座大山阻隔。此外,大津海拔高出京都约50米。这些地形因素的影响,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的时代并不是突出问题。到了近代,如何通过铁路连接京都,成为大津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棘手的是,如何在高处挖隧道、通过陡坡将铁路线通至大津城区。

大津旧时的铁路玄关口不是现在的大津站,而是现滨大津站(一代大津站)。自京都出发的列车南下经过全长664.8米的古老逢坂隧道(受英国人指导,作为日本人自己建设的首条隧道,名垂青史),抵达膳所站(旧马场站,二代大津站)。1880年,膳所站至滨大津站的铁路线建成,但逢坂隧道的滋贺县出口与滨大津站之间有45米高差,为此必须采用之字形线路下坡。

此前,从西边延伸来的铁路东海道线仅通至大津,乘客需换乘轮船前往长浜,因此换乘车站周边一度形成闹市区。1889年东海道线继续延伸并全线开通后,自旧膳所站至滨大津站的铁路线成了没太大用处的支线,后来改建为大津电车轨道的一段(今京阪电铁石山坂本线的一部分)。

为直线联结京都与大津站、解决铁路需要经过陡坡的问题,1912年新建成逢坂山隧道与东山隧道,湖国(滋贺县别称)新玄关口从膳所站变更至新建成的现代木结构三代大津站,同时拓宽寺町通。

现在的大津站,是1975年建成的第四代车站,位于三代车站大楼东侧80米处。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大津与京都顺畅连接四次变更车站选址。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津的城市中心变得难以辨认。

至此,大津与京都间的国铁线路确定,但无论大津站还是京都站都与建成市区存在一定距离。为此,1912年建成京津电气轨道(京津电车,现称京阪电车京津线),直抵京都三条大桥和大津札之辻(设有高札场、人流量最大场所)。这条铁路线几乎与旧东海道并行,顺利连接起两座城市的中心。1925年,大津拓宽札之辻北边的窄路,电车线路进一步延伸到滨大津站。

如此一来,最初为联系大津与京都的城际铁路,也成为琵琶湖岸城市的内部铁路。

1931年的大津站(今滨大津站)和现在膳所站之间的支线,沿琵琶湖西岸北上建成江若铁路,进一步延伸至近江今津站。由此,滨大津站成为琵琶湖西岸地区前往京都的换乘车站,交通枢纽功能加强。

1969年,国铁湖西线获批,江若铁路停用,大半改作湖西线铁路。在最初规划中,湖西线从盐津站前往滨大津站,后变更为不经过滨大津站直接向西穿越群山通往京都。这一变化导致东海道线(琵琶湖线)换乘站变成京都东面的山科站,滨大津站不再是地区枢纽车站,大津的城市中心再次模糊起来。大津连接京都的铁路从东海道线变为湖西线过程中,原本其最重要的地区枢纽功能逐渐丧失。

照片1 旧小舟入的常夜灯。港口痕迹依稀可

3 从大津站到三条道路

从现在的大津站出发吧!出了车站,中央大通径直往北通向琵琶湖,眼前的大津坐落在湖岸平缓坡地,而大津站则位于城区背面(南)高地上。

照片2 海滨公园(なぎさ公園)。向东看。填湖而成的水岸。

1981年,站前地区实施土地区划整理,建成30米宽的新城市轴中央大通(照片3)。几乎贯穿1909年建成的县女子师范学校(后县师范学校女子部,滋贺大学前身)。

照片3 中央大通,自大津站前径直北上至琵琶湖。这片地区南高北低,从南向北看。诞生于1981年站前土地区划整理的干线道路。

沿中央大通走向琵琶湖岸,会经过三条与中央大通相交的古老道路,南起分别是京町通(东海道,照片4)、中町通和浜町通。部分路段是单行道,路面不宽,十分安静。这三条旧路是近世初期延续至今的大津主干道。

照片4 京町通。旧东海道一部分。可见,这是一条能远眺的直线道路。旧东海道进入大津后分岔为三条道路,自靠山一侧起依次为京町通、中町通、滨町通。

二战时,大津中心城区所幸未受空袭。大津实施的建筑疏散,也仅拆迁县厅舍、市厅舍、大津站、日赤滋贺医院、大津邮局等点状建筑。大津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二战前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漫步中央大通,能切实感受近代以前的城市空间结构。这是多么珍贵的体验!

大津作为宿场町,竟有三条主干道?通常来说,宿场町仅沿一条干道发展。而大津的三条旧干道还在城市东端锐角相交,十分有趣。

东海道如同三叉戟分为三条道路(照片5)。道路分成两股形成宿场町的情况就十分少见,只有同在东海道沿线的水口宿(滋贺县甲贺市)一例,三叉戟状规划道路网更罕见。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东海道选择从距离琵琶湖最远的第三条路线(即京町通)通过。这样设计是为了让东海道远离港町市中心,从靠山一侧绕行吗?

照片5 大津东端。左侧道路是后续分岔为中町通与京町通的东海道,右侧道路则是已分岔的滨町通。

此外,仔细观察,三条道路似乎性格迥异。

京町通过去是东海道的主要通道,还是代表大津的传统商业街,现已是住宅区中一条安静道路,古道氛围最浓厚。中町通后来成为大津的首条拱廊街,最初称作菱屋町商业街(1955)。而浜町通,过去就是批发商店的集中地,商业氛围浓厚。

然而,在后来与大型商店的竞争中,中町通和浜町街逐渐从原先能货比三家的传统商业街,演变成如今车站前的普通商业街。中町通在战后发展惊人,近年一直是大津的零售商业中心。浜町通现在是金融街,银行林立。

一般而言,宿场町发展依托的主要道路自然弯曲,或是人为将其弯曲以分隔空间,避免形成开阔的直线视野。有趣的是,从道路本身形态特征看,这三条道路都是可以远眺的直线。

旧城区以寺町通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道路都是曲线型,没有形成开阔视野。东西部空间结构迥异,令人费解。

或许因寺町通西部过去是大津城,经历了和东部地区不同的近代化改造。尽管距离城堡拆除的17世纪初已过去400余年,仍能从道路细微弯曲的走向中感受城堡存在的痕迹。

沿着京町西行,不一会儿就来到过去设置高札场的场所,也就是大津的札之辻。东海道在此处朝南拐向八丁筋(现国道161号)开始上坡,之后的路段名为北国街道。札之辻是东海道与北国街道的分岔点,也曾是城市中心。

1889—1916年大津实行町制期间,札之辻西南角用地被选为町役场用地(1898年开始为市役所),后来建成1912年开通的京津电气轨道(京津电车,1925年延伸至滨大津站)终点站。大津市道路元标现在仍设置在札之辻西南角的旧市厅舍前。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让旧札之辻变成现在随处可见的普通路口(照片6),连名字也没有。町役场旧址矗立着一幢毫无特色(失礼了)的二层私人建筑。大津的城市中心去了哪里?

照片6 札之辻,建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向南看。照片中左拐道路是东海道,右拐道路是北国街道。十字路口右手边(西)用地过去是町役场。道路中央的铁路线是京阪京津线。

琵琶湖岸填埋开发浪潮吞没了大津城本丸、代官所、御藏和港口,这些历史上的城市中心设施改建成港口旅客终点站、滨湖公园、琵琶湖宾馆和购物中心。但从积极角度看,得益于旅游胜地琵琶湖,这些填埋地还不至于成为工厂或物流基地。湖岸现在也被保护得很好,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城市南面曾是耕地的小高平地,现在建有县厅舍(1888年始建,现所见县厅舍建于1939年)、地方法院(1890年至现址)等公共设施。城市西面曾是步兵第九联队驻扎地,战后成为进驻军营地的大津A地区,现在建有皇子山综合运动公园、市厅舍等。

近代大型城市设施都仿佛环绕旧城区选址而没有集中布局。

大津正中三条旧路,宛如处在历史真空袋,得以延续。小河流吾妻川缓缓流入琵琶湖,好像一根丝线,将三条古老道路缝合于城市。尽管地形北低南高,河流走向却异常曲折,想必其中也藏着漫长历史中的某些故事吧。

大津作为京都东玄关口而兴,由于离京都太近,为塑造迈向现代的城市中心苦恼不已。大津这座城市正面临其他城市难以想象的困难。

凑川新开地也陆续建成剧场和电影院,成为明治末期至大正年间的繁华中心。到了昭和初期,元町东西两端建成大丸百货和三越百货。城市中心区也向东迁移。不仅如此,包括JR、阪神电铁、阪急电铁在内的城市交通枢纽也向东迁移。

由于1931年铁路线高架化,三之宫站向东搬迁至现址,旧址改建元町站。阪神电铁则在1905年开通终点站阪神神户站,并在1933年迁往地下(现称阪神三宫站)。阪急电铁于1936年延伸至三宫,开通阪急神户站(现称阪急三宫站)。由此,三宫站成为神户新的交通枢纽。

每次到访神户,无论在哪里下车,不知如何前往市中心,总会感到焦躁。这大概是因为,现在的神户是由独自生长与变幻的“马赛克”拼合而成,并借助铁路和城市干道等将它们绑在一起。

但在市民眼中,JR、阪急电铁等不仅没有加强城市联系,反而割裂了城市,违背了“市约”。从战前开始,市民就强烈要求铁路线地下化。但铁路促进了商业街发展,这为它们争取了一定的支持。无法辨认城市中心在何处,正是这座“马赛克”城市的个性所在。UPI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书系列文章

排版 | 徐嘟嘟审定 | 陈 明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标签: 日本 琵琶湖 连载 书刊导览 东海道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