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18时,夜色四垂,灯火渐。巍峨的正阳门城楼下,一队因音乐相遇的人伴着手机外放的音乐,走过古今交织的北京坊,穿过热闹的车水马龙。越靠近国家大剧院,手机中号角的起伏越发清晰,当宛若一弧星辰的“巨蛋”彻底出现在视野中,另一队带着悠长弦乐而来的人与他们会合了。
人群交汇,声部重叠,10月20日,北京国际音乐节让城市奏乐。在当晚于国家大剧院举行的音乐会正式开始前,预先报名的观众沿着北京坊、琉璃厂、西单、国家大剧院外环、国家大剧院内环共5条线路,漫步在沁凉的秋夜里。每个人的手机被小程序随机分配一条音轨,作为一片“拼图”构建出整首交响乐。人群越聚拢,声音越厚重,在国家大剧院人工湖畔,音乐的溪流最终汇成《浮声之城》里涌动的声浪。
“这真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乐迷郑女士说,持续的音乐让她难得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这座已经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城市。40分钟的citywalk,郑女士拍了许多照片,“我常来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但每次都很匆忙,之前几乎没有绕着人工湖走过。”许多人和郑女士一样,在人工湖畔驻足良久,不断用手机镜头记录北京璀璨动人的夜景——一段音乐,一次行走,带来了市民与城市深度互动的契机。
19时30分,“浮声之城·锐响生辉”音乐会正式开启。指挥家约翰·斯托高兹执棒英国广播公司爱乐乐团,率先带来了华人作曲家黄若《浮声之城》的亚洲首演。这部作品由英国曼彻斯特国际艺术工厂、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台中歌剧院和香港西九文化区联合委约,曼彻斯特国际艺术工厂制作,分为“城市漫游体验版”与“现场交响版”,前者是观众徜徉于城市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后者是在音乐厅内完整演绎的交响乐。黄若以中国的“气韵”为灵感,让作品起始于一个持续音,不断累加层次和循环动机,从宁静到高涨,然后归于静谧。此前,《浮声之城》在曼彻斯特、纽约、伦敦上演,黄若借此探讨人与城市、人与他人、人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音乐如何作为社会对话的媒介,在剧场之外开辟新的维度。
新锐突破的精神贯穿在整场音乐会中。手机在《浮声之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当下手机被高度依赖的时代,古典音乐的传播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青年钢琴家角野隼斗在社交平台上人气极高,这一次,他走出手机和电脑屏幕,在舞台上一展风采。角野隼斗与英国广播公司爱乐乐团一起演绎了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他没有刻意炫技,但着重把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特有的、混合着机敏与幽默的气质呈现出来。俄罗斯作品是演出的另一条线索,音乐会最后,乐团奏响肖斯塔科维奇《降E大调第九交响曲》,这部创作于1945年的杰作以非同寻常的态度深省战争,至今仍留有意义深刻的回响。
记者:高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