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劼
一场围绕肖邦音乐的钢琴竞技,于10月21日在争议声中落下帷幕。而获奖名单的最终公布,再度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下称“肖赛”)添了一把热度:美国华裔选手陆逸轩(Eric Lu)夺冠,加拿大华裔选手陈禹同(Kevin Chen)摘银,中国选手王紫桐获得第三名,中国选手吕天瑶名列第四(并列)。
在肖赛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下,来自不同国家的乐迷纷纷留言,既有对选手的支持,也不乏对赛事的讨论。其中,中国选手的高占比(28位正赛选手)成为焦点议题——有人质疑“中国选手数量众多是否影响赛事公平”,也有人担忧“这会打击其他国家钢琴学习者的积极性”。
然而,对于“中国肖赛”这样的标签,其实无需刻意回驳,因为事实本身已足以自证:在流行电子音乐席卷的当下,仍有大批中国青少年以赤诚之心投身古典音乐的传播与传承。肖赛的愿景本就超越国界,古典音乐的精神亦从不被语言、身份所限,这份对音乐的纯粹热爱,才是赛事的核心意义。
相较于常规音乐会,钢琴竞技的形式似乎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赛事开启时的关注,到进程中的持续期待,观众的参与感在观赛中不断升温——他们像关注体育赛事般,为心仪的选手期许、呐喊。当心中选定的“冠军”无论是如愿当选,还是遗憾落选,观众们总会在社交媒体评论区、直播弹幕里“一吐为快”,这些文字,都是他们参与这场竞技的“即时记录”。
可本质上,音乐本就无法用“竞技”来衡量。于是,17位评委承担了这份“不可能的任务”。试想,若将这份评判权交给台下或屏幕后的观众,争议或许只会更多,不同的审美偏好下,又能得出怎样的“统一答案”?
喧嚣的争议声中,选手们的精彩演绎让音乐回归了本应有的宁静。在这份宁静里,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心境——那些以“热爱”为底色、用“奉献”铺就的心路。最终,争议归于“大同”:肖邦音乐里的美与力量,化作一种共通的“肖邦语”,让不同国家的人跨越差异,实现真正的心灵交流。这便是“和而不同,不约而同”的真谛。
这场赛事的落幕,总让人想起中国选手王紫桐在第二轮比赛中的选择——她以《f小调玛祖卡》衔接《d小调前奏曲》,恰似电影落幕时字幕留出的留白:即便结局留有遗憾,却也为记忆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而当我们回望整场赛事开篇那首《F大调夜曲》,F大调与f小调形成的“时差”对话,最终让所有经历变得完整。
不必过分纠结于竞技的结果,更值得期待的,是肖赛后选手们在古典音乐修行路上的继续“坚持”。这份坚持,便是对这场竞技、这些争议、这段独特体验的最好后记。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